《黑神话:悟空》去年的热度早已超越了“受欢迎”的范畴。游戏上线当天,便打破了steam平台单人游戏史上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的纪录,其在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功不可没。据粗略统计,该游戏在pc与主机平台的全球总销量已迈入数千万大关。
本作以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孙悟空为核心,围绕其展开一场视觉与叙事兼具的东方奇幻冒险,并在亚洲多地展开了密集宣传。凭借出色的品质和TGA年度游戏提名的加持,其成功可谓顺理成章。
值此《黑神话:悟空》发售一周年之际,游戏科学团队正式揭晓了系列续作——《黑神话:钟馗》。新作将聚焦于中国道教传说中专司捉鬼驱邪的神祇钟馗,讲述其斩妖除魔的传奇经历。相较于早已被全球广泛认知的孙悟空,钟馗这一形象更具本土文化深度与神秘色彩,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独特符号。
对此,海外媒体Thegamer指出,这一选择颇具象征意义——《黑神话:悟空》如同一座桥梁,将中国神话带入全球玩家视野,也让游戏科学跻身国际一线开发团队之列。然而,面对《黑神话:钟馗》的公布,为何舆论反应如此热烈?这种情绪是否有些过度?
必须指出:玩家对新作抱有期待本无可厚非,甚至值得肯定。但现实是,《黑神话:钟馗》目前尚不具备实际形态——至少现阶段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成果。根据该作官网说明,8月20日的发布仅为工作室年度例行进展通报,而项目当前的状态仅为“创建了空文件夹”。至于核心内容如剧情架构与玩法机制,团队“连大纲都未完成”。发布会上呈现的所谓“预告”,实则仅为一段概念性CG短片,仅用以象征性地宣告创意方向的存在。
这其实反映了游戏行业的一种常见现象:开发商常会为尚处构思阶段的项目提前发布宣传物料。我们已多次见证,一些高调亮相的作品最终或深陷开发困境,或被彻底取消,亦或一再延期数年之久。此类预告往往用于吸引潜在人才或提升品牌关注度,但代价是让玩家为一个尚未成形的概念投入情感与期待。
可以预见,《黑神话:钟馗》在未来几年内都难以与玩家见面。鉴于目前连基本框架都未确立,Thegamer推测,游戏科学甚至可能在后续评估中因创意不足而推倒重做。因此,媒体也发出提醒:热情可以理解,但不必过早投入期待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环境中,唯有看到实机演示时,才真正值得为之激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