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黑飞”指无人机未实名登记、无证操作、未经审批飞行、破解电子围栏及特殊时期违规等行为,将自2026年起依法严惩,因其扰乱航空秩序、危害公共与国家安全,可能致罚款、拘留甚至刑事追责。
“黑飞”不是简单的违规,而是对公共安全的严重威胁。简单说,就是无人机等“低慢小”航空器在没有合法手续和许可的情况下私自飞行,这种行为从2026年1月1日起将面临明确的法律严惩。
“黑飞”具体指哪些行为
“黑飞”不是笼统的说法,它有明确的法律界定,主要指以下几种情况:
- 未实名登记:所有250克以上的无人机都必须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(UOM)进行实名注册,并在机身上粘贴二维码标识。没完成这一步,飞行即属违规。
- 无证或超范围操作:操控中型、大型无人机必须持有中国民用航空局(CAAC)颁发的执照。没有执照,或者执照等级与飞行的机型、空域不匹配,都算“黑飞”。
- 未经审批飞行:在机场周边、军事禁区、政府机关等管制空域飞行,必须提前向空中交通管理机构申请,获批后才能在规定时间、高度和区域内飞行。擅自进入就是违法。
- 破解电子围栏:通过技术手段绕过无人机自带的禁飞区限制(地理围栏),这种故意规避监管的行为性质恶劣。
- 特殊时期违规:在重大活动(如世运会、火把节)期间,政府会发布临时禁飞令,无视这些通告的飞行同样会被查处。
“黑飞”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
无人机“黑飞”绝非小事,其危害是多方面的,且已有真实案例证明其严重性:
- 扰乱航空秩序:无人机与民航客机相撞风险极高。2024年9月,天津滨海机场因“黑飞”无人机闯入,导致29架航班延误、8架取消,数千名旅客行程被打乱,直接危及空中交通安全。
- 危害公共安全:在人群密集的景区、广场飞行,一旦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,坠落的无人机可能砸伤行人。2025年8月,上海陆家嘴两架无人机在400米高空相撞坠毁,砸坏了环球金融中心的设施,险些酿成大祸。
- 威胁国家安全:非法拍摄军事设施、党政机关等敏感区域,会泄露国家秘密。2023年至2024年,有无人机爱好者因非法拍摄部队机密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,这已触犯刑法。
- 面临法律严惩:新修订的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,明确将“黑飞”列为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。轻则被罚款、没收设备,重则面临5至15日的行政拘留。如果造成严重后果,如引发重大安全事故,则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,最高可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基本上就这些,天空不是法外之地,合规飞行才能安心享受科技乐趣。